本报北京10月6日电记者吕贤如近日从国家统计局获悉,“九五”期间,我国城乡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,整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向小康的跨越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。
居民收入稳定增长。2000年,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达到6140多元,剔除价格因素,五年平均每年实际增长5.5%;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将达到2320余元,平均每年实际增长5.3%。同时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大幅度增加,到2000年8月已突破6.2万亿元,比1995年增加3.3万亿元,增长1.1倍。
居民消费结构不断改善,食物性消费支出比重不断下降。在城镇,居民消费中食物性消费比重(恩格尔系数)由1995年的49.92%降低到1999年的41.86%,下降8.1个百分点,在农村,恩格尔系数则由58.62%下降到52.56%,下降6.1个百分点。这意味着居民可以有更多的钱用于发展性和享受性消费。
彩电、洗衣机等居民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不断增多,并向高档化发展。到1999年底,我国每百户城镇居民彩电拥有量达111.57台,已接近日、美等发达国家水平;每百户农村居民拥有彩电38.24台、洗衣机24.32台、冰箱10.64台,分别比1995年增加21.32、5.49和7.42台。同时,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家用汽车0.34辆、家用电脑5.91台、家用摄像机1.06台。
居民住宅面积不断扩大,生活环境明显改善。预计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将达10平方米,比1995年扩大近2平方米,住宅装饰成为时尚。同时,农村自来水、电力供应面不断扩大。